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图为:2009年9月,梁子岛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 记者叶茂林摄
一石击起千层浪。本报昨日推出多达4个版的深度调查报道——《梁子湖报告》,引领众人将关注的目光重新聚焦在梁子湖,并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说管理
多头是顽症之源
统一是当务之急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关于梁子湖最全面最深入的报道。”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苏征耀这样评价本报的这一组报道。他关注梁子湖多年,也多次到梁子湖实地调研,“梁子湖面临水质恶化的威胁,而管理机制正是梁子湖目前的最大问题。”
他解释说,尽管沿湖四市成立了领导小组,共同发布了《梁子湖宣言》,但却依然是分而治之,各谋其利;而水利、林业、农业、环保等各主管部门,因为各自的行业利益,在梁子湖的管理上也存在诸多分歧。
苏征耀认为,当务之急,是由省政府出面,建立省政府直接管理的统一的梁子湖管理机构。
省梁子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自称一口气读完了《梁子湖报告》。他坦陈,梁子湖管理体制确实存在弊端。“报道中李长安教授所提的建立‘梁子湖生态特区’,是个很好的建议,如果梁子湖和神农架一样归一个‘婆婆’管,肯定会保护得更好。”
江夏区水产局副局长曾炳生认为,《梁子湖报告》对梁子湖所作的全方位的“透析”,值得我们研究。他说,鉴于眼下“四地分管”的现实局面,在不耗费人力物力前提下,建议省政府成立一家专职监督部门,对四地分片治理水域,实施即时评测,共同保护梁子湖水质。
议方向
发展休闲渔业
开发生态旅游
曾担任梁子湖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的李振文,关注梁子湖已有15年。看了本报昨日报道后,他表示非常赞同李长安教授关于明确梁子湖功能定位的问题。
他认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围湖造田,再是上世纪末的滩头开发鱼池和围网养鱼,都是因为功能定位的缺失。“对梁子湖的功能定位的原则,一是要保护水的安全,二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安全,三是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但要保护优先。”李振文强调说。
鄂州市梁子湖旅游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称,梁子湖是周边城市群绿色的“肺”,是大自然赐予的一块不可多得的生命绿洲,保护好、开发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该负责人认为,要想从根本上确保梁子湖生态环境功能,必须上升到更高层面的关注和重视,加大对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
一直关注湖泊保护的咸宁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教授钟学斌,看了报道后认为,在梁子湖区域成立特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建议很有必要。“一旦形成独立的行政区,从统一规划、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创新旅游开发模式,发展高层次生态旅游,梁子湖会带来更加客观的经济效益。”钟学斌教授说,要改变靠养殖、捕鱼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为带有观赏性和文化内涵的休闲渔业,改变目前餐饮、住宿低效益模式的旅游开发为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的生态旅游,否则,就不会有出路。
谈期盼
让蒙尘的梁子湖
早日换上丽妆
昨日一大早,在咸宁温泉工作的林伟给记者打来电话,高度评价《梁子湖报告》。他认为,名义上四地共管,实际上“四不管”的管理漏洞,使得湖水污染到了现在的境地,令人痛心。期待有关部门统筹兼顾,统一规划、统一治理,早日将梁子湖打造成湖北的生态养生基地。
通山读者敖女士认为此组报道很大气,尤其是头版的大幅照片很震撼。赤壁市王艺芬女士期待梁子湖早日摆脱目前的哀伤与悲凉。
鄂州市民谢先生称自己在湖边长大,此组大手笔报道,应该对各方面会有触动,有利于提升对梁子湖的保护。
武汉市江夏区纸坊的刘文昌说,记者的敬业精神令人佩服。他认为,只有成立梁子湖“特区”后,保护梁子湖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68岁的江夏老渔民王川辉在梁子湖边生活了一辈子,说起梁子湖,他感叹道,希望省市有关领导能看到这份“报告”,看到梁子湖如今的“窘境”,尽快出台举措,挽救梁子湖,让他儿时记忆中美丽的梁子湖,从梦中重新归来。
链接
网友声音
武汉网友“马尾松”:保卫梁子湖,专家期待,我们湖边人更期待。希望这个老问题通过都市报的推动,早日得到彻底解决。
鄂州网友“文心飞翔”:“梁子湖的水最甜,梁子湖的鱼最鲜;梁子湖的月最明,梁子湖的景最美;梁子湖的渔歌最动人,梁子湖的人民最善良;梁子湖的胸怀最宽广,梁子湖的乡情最深厚!”我想把这段话制作成一个牌子送给梁子湖管委会。
武汉网友“风雨同舟”:若是梁子湖能按照报道中提出的思路而得到解脱,无疑将对中国保护湖泊作出重要贡献。
统筹:欧亚 采写:记者凌墨 叶宁 特约记者王德华 高阳 通讯员 周虹 刘畅 实习生马垂垂